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第一场​“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”
来源:首页动态1 | 作者:长江文化 | 发布时间: 187天前 | 144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好雨知时,看远山渐绿,那是春的语言;草长莺飞,看枝头雀跃,那是春的形象。春天,宛如一位细腻的画家,勾勒出大地缤纷的色彩;如同一位温柔的诗人,创作出时间独特的旋律。



我们写春,不能只写春,要写“春之叶”,“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”;要写“春之花”,“草树知春不久归,百般红紫斗芳菲”;要写“春之精神”,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。《2024中国诗词大会》第一期让我们与“春天”相约,一起去感受万物生长的繁荣盛景。

 


春回大地,与一部敦煌“国风连环画”相约

敦,大也,煌,盛也。敦煌正如它的名字一样,是座熠熠生辉的文化宝库,传承千古的造像、色彩精美的壁画,皆为稀世之珍。敦煌,这座“墙壁上的图书馆”,不同时代的壁画展现了极其丰富的内容,有生产劳动场面、社会生活场景、衣冠服饰制度、古代建筑造型,以及音乐、舞蹈、杂技等场面,还有记录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等,尤其是诸多标志性图案格外显眼,敦煌瑞兽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,而瑞兽元素中最被大众熟知的便是九色鹿。

 


节目首期我们将视线聚焦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“国风连环壁画”九色鹿的故事,敦煌壁画九色鹿象征着温润善良、诚实守信、勇敢正义的品质。节目以科技手段将这部“连环画”里的九色鹿活化,一只灵动圣洁的九色鹿从壁画中一跃而下,在节目现场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回奔走,栩栩如生,在写实与写意之间,以视听造型展现了艺术之美和文化之美。

以其为题,引出“周穆得同狼,秦人指为马”的诗句,又以其回归敦煌山水世界,得出诗句“雨中耕白水,云外劚青山”,展现老百姓在春天耕作的场景。节目特别致敬敦煌数字保护工程,让璀璨的文化在“数字敦煌”里永久绽放。

 


春暖花开,来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 walk

“桃花流水窅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”。西藏林芝是一块镶嵌在高原上的璀璨宝石,是一个拥有多彩生命的自然宝库,从绿色的草原到巍峨的雪山,从湛蓝的湖泊到奔腾的河流,每一处都闪耀着生命的光芒。

以诗词的名义与春天相约。本期外景题,我们将跟随康震老师来到西藏林芝,以无人机模拟雄鹰的视角展现大美西藏。高空视角下的西藏林芝,土地平展开阔,屋舍俨然齐整,良田星罗棋布,大片桃花林绵延无际,南迦巴瓦峰犹如一尊战神守护着这片土地。一句“乘风好去、长空万里、直下看山河”,道尽高空俯瞰下的壮美景观。

 


与此同时,蒙曼老师则带领我们来到云南元阳,赶赴一场哈尼族的长街盛宴。“长街宴”是云南哈尼族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,生动体现了哈尼族同胞团结友善的传统,也集中展示了哈尼族的节日饮食、风俗礼仪、歌舞服饰等文化特色。一句“但使主人能醉客,不知何处是他乡”,尽显哈尼族长街宴热闹非凡的景象。

 


在“千人千问”环节,闻喜花馍的“多巴胺穿搭”则带领我们领略了山西源远流长的花馍文化。闻喜花馍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,精美的花馍不仅象征着吉祥如意,也“蒸”出了人们喜迎新春的满满幸福感。

春和景明,与康老师一起“便引诗情到碧霄”

中国古典文学强调心物交感、情景相融、物象贯通、文情并茂,正如《文心雕龙》所说“神用象通,情变所孕”,即讲求意境,因此意境之美是中国古典诗词重要的美学元素。在本集“画中有诗”环节,康老师继续发挥“康氏画图线索题”的优势,将诗词意境展现在风筝之上。

 


画出远山、舟楫、柳枝,配合关键词“鸣”,得出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”;画出屋舍、小桥、流水,配合“乌”字,得出“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”;画出行人、细雨、画船,配合“碧”字,得出“春水碧于天,画船听雨眠”等。诗情牵动着画意,画意体现着诗思,一诗一画,尽展深藏于画卷中的诗意美、意境美、音律美。

 


另外,节目还集结了一批诗心萌动的小学生、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以及热爱不减的老者,他们中有第十九届亚运会轮滑与滑板项目英文播报员刘亦菲,从事甲骨文科普工作的黄丽洁,来自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石慧等,他们都因诗词结缘,共同描绘出多姿多彩的诗意人生。

 


“今夜偏知春气暖,虫声新透绿窗纱”。伴随着春天的脚步,我们听莺啼燕语,我们看杨柳如烟,《2024中国诗词大会》与您诗意相期,同乘春天之翼,共看梦想花开!

3月10日 央视综合频道 CCTV-1 20:00档首播

3月11日 央视科教频道 CCTV-10 20:10 首播

敬请关注!(来源央视新闻)